TAT.heyli 腾讯 Web 前端大会 分享浅析 — 主会场篇
In 未分类 on 2017年06月27日 by view: 5,751
1

原文链接

腾讯 Web 前端大会完美落幕。希望大家能收获满满干货。博主负责大会部份的讲师的遴选。虽然我全程都没怎么听(基本都在安排展位和发微博),但我希望通过选题的角度,以及 PPT 的内容,给大家分享一点思路和分享的导读。

TC39, ECMAScript, and the Future of JavaScript

nicolas

第一位讲师是在 Elastic Search 工作的 Nicolas Bevacqua,他同时也是知名书作者和博主。

他所分享的这个主题,是跟 W3C 的标准制定相关。对于大神们说,这个知识都已经有所涉猎,但对于新入行几年的新人来说,可能相对陌生。Nicolas 出了与 ES6 有关的书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邀请他过来分享非常合适,也考虑到他是做英文分享,因此通过分享 W3C 标准制定流程、W3C 标准的新特性这类知识性的分享,不会太艰涩难懂,但又对引起国内对 W3C 关注也起到一定的效果。毕竟国人在技术上,太过关注业务,大会还是希望通过引起大家对 “标准” 的关注,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能花时间精力投身到 “标准” 的制定上去,比方说腾讯前端第一人 “黄老师” Stone Huang 就是 W3C 中国信息无障碍社区组的主席。

本分享主要介绍的有,TC39 是什么,以及他们制定规范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关于这方面,我曾经阅读过一篇不错的介绍性文章 《JavaScript(ECMAScript) 语言标准历史及标准制定过程介绍》,我就不再赘述了。Nicolas 在分享的时候,只点到了 TC39 是制定标准的委员会,不过没提到的是其实每个开发者都有机会成为一份子。另外,从 Stage 0 到 Stage 4,整个标准制定过程从提案、审阅、算法规划、Polyfill 到测试用例,这一切保证了整个流程的更加快速可靠。让 W3C 标准在这两年的进展一下子加快了不少。Nicolas 还提供了比较有趣的故事就是,之前 W3C 都是用着老旧的 Microsoft Word 来建设文档,是后来使用了 Github 之后,让整个流程更公开快捷,由于扭转了 W3C 标准指定落伍的局面。Nicolas 自己还专门建了个网站,用来监察 W3C 标准制定的进展。TC39 proposals

我觉得最需要理解 W3C 的时候,是使用 Babel 的时候。因为 Babel 会通过不同的 preset 或者 plugin 帮你去编译不同的新特性。

Babel 的 plugin 通过只支持某一种特性的编译,而 preset 则是指一系列的 plugins 。因此我们常见到 es2015, es2016 这些 preset,而偶尔会见到 transform-decorators-legacy 这一类 plugin。通常来说,进入 stage4 的特性基本笃定能进入标准当中,一般可以通过 Babel 放心使用(不过不排除会有性能的问题),但之前的 stage,随时有可能回炉重做,因此要慎重使用。

分享最后稍微介绍了一些现代的前端工具,

npm,Javascript 包管理工具,打败了 bower
webpack,JavaScript 打包工具,击败了 gulp,require.js
babel,JavaScript 编译工具
rollup,新一代 JavaScript 的打包工具,在类库开发中颇受欢迎
eslint,JavaScript 代码质量检查工具
prettier,JavaScript 新一代代码质量检查工具,大有取代 eslint 之势
node,JavaScript V8 运行环境

初始公司前端工程体系建设

a8dd1910gy1fgw4icrvcwj21kw0w0qfm

本分享有幸邀请到的是前端业内工程化的大神张云龙,之前是 FIS 的核心开发者,目前在全民主播担任 CTO。办大会的时候,一直就想着要在主会场安排一场工程化的分享,一定要请张云龙过来分享,没想到愿望达成(擦当天太忙还没空跟他合照!!!)。

我一直是想推动业内前端工程化的,让所有程序员都因为工程化让性能优化、持续集成、测试部署、发布监控更为得心应手。我看到的反面教材是当今国内的电影业,拍摄太过随意,完全不讲流程,前期拍不好就由后期来擦屁股(详参 《《择天记》收官在即,“5 毛特效” 背后的故事你不能不知道》)。但反观国外,电影已经是一项成熟工业了,“工程化” 做得很好,各方面都控制得相当规范,因此即使我们有时候觉得情节方面有缺陷,但总体来说能达到所谓的 6 分 “工业水准”,不至于强差人意,偶尔情节不错,也能来个 8 分 9 分的爆款。而国内电影由于 “工程化” 缺失,3 分 4 分的脑残片、5 毛特效片比比皆是。从国产电影这个反面教材,我深知如果让国内的页面水平也能保持相当好的工业水准,工程化是绕不开的一道槛。

云龙大神选的这个题还是蛮有实用价值的,毕竟在大公司工作的人是少数,不少开发者还是在中小企业里工作的,没有专门的人负责帮你搭建好所有的工具。因此,云龙大神选的这个 “初创公司” 的切入点,不仅直接与他当前工作的经验相关联,也能引起在座许多开发者的共鸣。

分享开篇就先点出了讲者自身所处的业务环境与团队规模,业务复杂,但团队不大,因此得出来希望工程化提高效率的同时,却面临不少现实问题的尴尬局面。

然后作者开始直接抛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先把总结放上来:
* 前端架构:组件开发 + 子系统拆分
* 持续集成:基于 Gitlab-CI 环境 及 GitFlow 开发规范
* 系统测试:基于 Dom-Diff 的自动回归检查系统。
* 敏捷开发:物理看板

前端架构:组件开发 + 子系统拆分

这里提到的与架构相关的是组件化开发,同时点出其背后的核心概念,即 “分治”。这部份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点,便是服务端模板里也用到了组件化的方式。如下图,通过资源表来管理静态资源,require 引入 js/css, widget 引入组件(可能是 html 加上 js/css?)。这是以往不用 Node 开发后台的方式。而以现在我们常见的 Node + Webpack + React,则是直接在服务器运行 JavaScript 生成 HTML 字串再吐出来。有点可惜是的可能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具体技术细节并没有展开,还是很希望可以对比一下两种方式在 SEO、维护效率、性能(QPS 每秒查询率)等方面一些数据的比较。

image

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一言以蔽之,就是键帮你将测试部署都跑通,有条件的团队可以弄一下,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云龙大神这里是以 Gitlab 做例子,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是以 Github 做例子,希望大家在做开源项目的时候也能极大提高效率(Deploy Using Travis-CI And Github Webhook — webpack doc as an example )。

前端部署多个环境也是蛮有意思的,这个应该在 Node 开发的时候比较有帮助,而单纯是页面,用 Fiddler, Charles 一类的代码软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至于 ESlint 嘛,我建议如果可以在 IDE 里集成最好在里面先集成了,然后在 commit 的时候检测,可以在集成机里省掉这一步。

系统测试

分享里的思路,看起来是基于云龙大神之前的一个开源项目 page-monitor。还没使用过,希望有人可以写写对比的文章,对比一下这个思路跟基本测试方案的优劣。

敏捷开发

云龙大神这里分享的物理看板,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一直提倡电子化的今天,重新使用物理看板,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分享中点出了电子看板的一些问题:
* 信息辐射成本高
* 容易形成『信息冰箱』
* 缺乏仪式感
* 定制性较差

而物理看板有这样一些优势:
* 易于创建、易于变更、易于观察
* 有极强的信息辐射能力,了解彼此工作
* 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是一种特别的团队社交形式
* 白纸黑字,写下时间的承诺
* 方便追踪进度问题

我觉得其实采用哪种方式没什么问题,但我觉得能够从采纳的方式中,不断优化项目的开发效率,积淀中一套好的牙慧管理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案。不过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增长,电子化好像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因为电子化了,以前的数据可以保存下来,后续可用各种数据、算法进行分析。期待云龙后面在团队不断扩张中关于敏捷开快这一块的演进。

面向前端开发者的 V8 性能优化

a8dd1910gy1fgw4icrvcwj21kw0w0qfm

谜渡大神这次分享的内容有不少的难度,我特意找他推荐了几篇 V8 入门级的文章,让大家先读一下。有问题,可以到 TFC 大会互动群里提问。平时前端开发者主要只是关注写好自己的 JavaScript 就行了,但对 JavaScript 背后的引擎好像比较陌生。希望是次分享可以给大家带来有关 JavaScript 引擎优化的相关知识,使得日后写 JavaScript 代码的时候,能够更容易让引擎进行优化。

如有谬误,恳请斧正!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AlloyTeam:http://www.alloyteam.com/2017/06/12790/

  1. 谢涵清 2017 年 6 月 27 日

    沙发

发表评论